
2025年11月,小鹏科技日的舞台上,一款名为IRON XPENG Next-Gen IRON的全新人形机器人踩着流畅的猫步登场。它全身包覆着细腻的柔性皮肤,行走姿态自然得如同真人,这一幕不仅惊艳了现场观众,更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--“这机器人里面是不是藏了个真人?” 从海外Reddit到国内社交平台,网友们的质疑声此起彼伏,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热搜,甚至有人调侃它是“奥特曼皮套人”。这场意外的“身份争议”,最终以小鹏CEO何小鹏亲自下场“扒衣自证”画上句点,而IRON机器人背后的硬核技术与清晰的商业化蓝图,也随之完整呈现在公众面前。
一场“皮套人”乌龙:高仿生设计引发全球热议
IRON机器人的登场,本身就自带话题性。它没有传统机器人的僵硬感,全身线条贴合人体工学,行走时的步幅、摆臂幅度都与人类高度契合,再加上全包覆的柔性皮肤遮挡了内部机械结构,让不少网友产生了“真人伪装”的错觉。海外Reddit平台上,有网友直言“这就是个伪装的人,你别想说服我”,还有人猜测“西装下面大概率藏着某个人”,相关讨论帖的互动量短时间内突破数万。
国内网友的调侃同样犀利,“小鹏这机器人走路的姿势,比我上班还自然”“确定不是找了个模特穿道具服?” 就连科技媒体APPSO的早报评论区,也被类似的质疑声刷屏。随着争议愈演愈烈,11月6日中午,小鹏CEO何小鹏终于“坐不住了”,发布了一段一镜到底的辟谣视频。视频中,何小鹏站在IRON机器人身旁,一边用手直接拨开机器人的柔性皮肤,展示内部的机械结构和散热风扇,一边笑着解说,还特意让机器人现场走了几步,风扇运转的嗡嗡声清晰可闻。
除了何小鹏的亲自佐证,第三方的声音也进一步印证了IRON的“机器人身份”。海外科技博主Fred Lambert此前受邀参观小鹏总部,他在X平台发布的视频中提到,IRON在展厅内实现了完全自主移动,既没有远程操控,也不存在所谓的“瞬间移动”功能。国内用户“梧桐听雨”则分享了IRON机器人走猫步的近距离视频,视频中机器人的关节活动、姿态调整都展现出机械特有的精准感,彻底击碎了“真人伪装”的传言。这场乌龙事件,最终成了IRON机器人的“免费广告”,让全球科技圈都将目光聚焦到了这款中国智造的人形机器人身上。
硬核技术拆解:从硬件到AI的全面革新
之所以能引发“以假乱真”的争议,核心在于IRON机器人在技术上的全方位突破。小鹏选择了“由内而生”的仿生设计路线,从硬件结构到AI大脑,再到能源系统,都实现了行业领先的创新。
硬件:82个自由度打造“最拟人生理结构”
IRON的硬件设计围绕“拟人化”核心展开,全身搭载82个自由度,这一数字远超行业平均水平,足以支撑各类复杂的类人动作。其最引人注目的是仿生双手--每只手拥有22个自由度,采用行业最小尺寸的谐波减速关节,完美复刻了人类手掌的1:1比例。这意味着IRON不仅能完成抓鸡蛋、拧瓶盖等精细操作,还能熟练使用精密工具,甚至承担家务劳动,实用性大幅提升。
在身体结构上,IRON的创新同样亮眼。它配备了拟人化脊柱,能够像人类一样自然弯腰拾物,彻底摆脱了传统机器人的僵硬感;全身覆盖的柔性皮肤内置触觉传感器,能精准感知外界的接触力度和位置,让交互更安全、更自然;头部的3D曲面屏则替代了传统的机械面部,可实时显示喜怒哀乐等情绪表情,拉近了与人类的距离。更具吸引力的是,IRON支持高度定制化,用户可以根据喜好选择不同的体型、性别,甚至打造专属的个性化版本,“就像选车一样灵活”,何小鹏在发布会上这样介绍。
值得一提的是,IRON的硬件设计在追求极致仿生的同时,也兼顾了量产可行性。与波兰Clone Robotics的Protoclone V1(200+自由度、液压/气动驱动、仿生出汗散热)相比,IRON选择了风扇散热方案,82个自由度虽少于前者,但足以覆盖实际应用场景,且能有效控制量产成本。而Clone Robotics的改进版Clone Alpha聚焦家庭场景,预装了16项基础技能,与IRON的商业化定位形成了鲜明差异。
更多AI科技内容,微信搜索 橙市播客 小程序
https://csbk.dcsnet.cn/archives/780.html
AI:物理世界大模型赋予“高阶智能”
如果说硬件是IRON的“身体”,那么AI就是它的“灵魂”。IRON搭载了3颗图灵AI芯片,有效算力高达2250TOPS,处于当前人形机器人算力的第一梯队,为复杂智能任务提供了强大支撑。更关键的是,它首次运行了小鹏第一代物理世界大模型(第二代VLA大模型),构建了“VLT+VLA+VLM”协同的“高阶大小脑”组合。
这套智能系统让IRON具备了多维度的高阶能力:不仅能与人类流畅对话,还能自主规划行走路线、应对复杂环境,甚至根据场景需求调整行为模式。例如在商业场景中,它能主动接待客户、介绍产品;在交互过程中,能通过触觉传感器感知人类的动作意图,做出精准回应。这种“感知-决策-执行”的全链路智能,让IRON彻底摆脱了“机械执行指令”的传统机器人定位,真正具备了适应物理世界的能力。
电池:行业首发全固态电池,安全优先
能源系统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关键瓶颈,小鹏在IRON上给出了突破性解决方案--行业首发应用全固态电池。何小鹏解释,之所以选择先在机器人上应用这一技术,是因为机器人需要进入家庭、办公室等密闭空间,对安全性的要求远高于汽车,是理想的技术试验平台。
这款全固态电池的优势十分突出:重量较传统电池降低30%,能量密度提升30%,实现了“轻量化”与“长续航”的兼顾;安全性能更是达到行业顶尖水平,能在250℃高温下持续1小时不失控,抵抗300G加速度的冲击,即使被3mm针刺贯穿也不会起火。这一技术突破,不仅解决了人形机器人的能源痛点,也为全固态电池的规模化应用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商业化路径:2026年底量产,先攻商业场景
面对这款技术力拉满的机器人,小鹏的商业化规划显得十分务实。何小鹏明确表示,IRON预计将在2026年底实现量产,但初期不会进入工厂或家庭场景。
这一决策背后有着清晰的逻辑:工厂场景中,拧螺丝等重复性劳动对机器人手部的磨损极大,IRON的高精度仿生手每月可能就需要更换,性价比远不如人工;而家庭环境过于复杂,家具布局、突发状况等都对机器人的安全控制提出了极高要求,目前仍存在技术风险。因此,IRON的商业化将从商业场景切入,优先落地导览、导购、接待等需求明确、环境可控的场景--或许在2026年,人们就能在小鹏门店看到IRON机器人为消费者介绍新车。
除了场景选择,小鹏还在生态建设和安全保障上做好了准备。后续将开放SDK(软件开发工具包),邀请全球开发者参与机器人功能开发,共建丰富的应用生态;同时,在阿西莫夫“机器人三大法则”的基础上,新增“第四法则”:隐私数据不出机器人,通过技术手段确保用户隐私安全,最大程度保护物理AI世界参与者的权益。
从“调侃”到“惊叹”:中国机器人技术的全球逆袭
这场“皮套人”争议,让人不禁联想到2021年特斯拉AI Day的名场面。当时马斯克为了调侃行业对人形机器人的过高期待,让一名穿紧身衣的真人上台模仿“Tesla Bot”,结果遭到全球网友的调侃。四年后,小鹏IRON机器人因仿生度过高被质疑“真人伪装”,两场看似相似的闹剧,却折射出行业的巨大变迁。
如果说特斯拉当年的“真人装机器人”是对技术现状的自嘲,那么小鹏如今的“机器人被疑真人”,则印证了中国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跨越式发展。从被质疑“模仿”到实现“以假乱真”,中国企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已经从追随者成长为引领者。这场意外的争议,不仅让小鹏IRON获得了全球关注,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智造在高端科技领域的硬实力。
随着2026年底量产节点的临近,IRON机器人即将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场景。它的落地不仅将改变商业服务的形态,更将推动人形机器人行业进入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。而小鹏通过“技术突破-场景验证-生态共建”的路径,也为行业树立了商业化的标杆。未来,当越来越多的IRON机器人出现在门店、写字楼、展馆,或许人们会逐渐习惯这个“高度拟人”的新物种,而这场“皮套人”乌龙,也将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有趣注脚。
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橙市播客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