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VIDIA GTC 黄仁勋华盛顿演讲:CUDA 生态为核,Blackwell 平台驱动 AI 工厂与全行业突破
aikeji
14天前
20

NVIDIA GTC 黄仁勋华盛顿演讲:CUDA 生态为核,Blackwell 平台驱动 AI 工厂与全行业突破

本次演讲于2025年10月28日举行,聚焦“美国创新引领全球技术革命”,从历史维度、技术底层、产品落地、生态协同四大层面,全面拆解NVIDIA在加速计算、AI、6G、量子计算、机器人等领域的技术细节、商业布局及战略意义,核心贯穿“硬件-软件-生态-制造”的全链条协同,凸显美国重掌科技主导权的目标。

一、开篇:美国创新史与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起点

演讲以“美国是创新的沃土”为核心叙事,通过回顾六大关键科技里程碑,奠定“每一代技术革命美国均为引领者”的基调,进而引出当前AI与加速计算革命的历史定位:

  1. 半导体起点: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,直接催生半导体时代,为硅谷崛起奠定基础;
  2. 无线通信先驱:海蒂·拉玛(Hetty Lamar)重构通信原理,为现代无线 connectivity(如蓝牙、WiFi)铺路;
  3. 工业计算机化:IBM System 360推出“通用计算机”,将计算能力嵌入工业核心,成为企业数字化的起点;
  4. 数字时代引擎:英特尔微处理器(CPU)突破计算性能瓶颈,推动个人电脑与数字经济普及;
  5. 互联网基石:美国DARPA(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)研究员Bill Duvall等人连接首批计算机,构建互联网雏形;
  6. 消费科技革命:苹果先后推出iPod(“口袋里装1000首歌”)、iPhone(“掌上互联网”),微软则通过Windows系统打开软件生态,定义PC时代。

黄仁勋强调,当前正处于第七次技术革命的开端--由“加速计算与AI”驱动,其重要性堪比晶体管、互联网的发明,且NVIDIA正以“最快速度”推动这场革命。他明确:“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,而是计算模型的根本性变革,将重塑所有行业的生产力逻辑。”

二、技术底层:加速计算的“三位一体”核心(GPU+CUDA+专用库)

黄仁勋反复强调:“加速计算的核心不是GPU硬件,而是‘硬件-编程模型-专用库’的深度协同”,这一体系是NVIDIA历经30年构建的“不可复制的生态壁垒”,具体拆解如下:

1. 加速计算的诞生背景:突破摩尔定律与登纳德缩放的极限

  • 摩尔定律放缓:晶体管数量仍在增长(如TSMC先进制程可集成数百亿晶体管),但性能与功耗提升已停滞--登纳德缩放定律(“晶体管尺寸缩小,性能提升、功耗降低”)近十年已失效,传统CPU无法满足AI、科学模拟等场景的“巨量并行计算”需求;
  • 加速计算的解决方案:通过“CPU(负责串行逻辑)+GPU(负责并行计算)”的架构分工,结合“为特定场景优化的软件”,将计算能力从“线性提升”转为“指数级突破”。例如,AI训练需处理数十亿参数,GPU的并行核心可同时计算数千个数据点,而CPU串行处理需耗时数年。

2. CUDA编程模型:生态粘性的“压舱石”

  • 兼容性与迭代:CUDA已迭代至第13代,即将发布CUDA 14,支持全球数亿台GPU(涵盖数据中心、工作站、消费级显卡),开发者编写的代码可“一次开发,多代GPU兼容”,无需重复适配;
  • 开发者生态:全球数百万开发者基于CUDA构建应用,形成“应用越多→GPU需求越大→开发者越多→应用更丰富”的良性循环,这是AMD、Intel等竞品难以突破的核心壁垒。黄仁勋直言:“如果没有CUDA的长期兼容,开发者不会选择GPU平台,加速计算也无法落地。”

3. 350+专用库:解决“行业痛点”的“武器库”

专用库是“将CPU软件重构为GPU高效代码”的关键,覆盖半导体、AI、医疗、科学计算、量子等全领域,每个库均针对特定场景耗时数年研发,部分核心库的细节与应用如下:

专用库名称研发周期核心功能应用场景与合作方
计算光刻(Coup Litho)7年芯片制造第一步“光刻图案生成”,通过AI优化光刻精度,解决先进制程(如3nm以下)的“光刻畸变”问题TSMC、三星、ASML用于芯片生产,是半导体产业“从7nm迈向2nm”的关键工具
cuDNN + Megatron Core10+年cuDNN:优化深度神经网络(DNN)的前向/反向传播;Megatron Core:支持超大规模语言模型(LLM)的分布式训练支撑ChatGPT、Claude等LLM的训练,可将千亿参数模型的训练时间从“数年”缩短至“数周”
Moni5年医疗影像AI处理,支持CT、MRI、X光等影像的病灶检测、分割、量化全球第一医疗影像AI框架,用于 Mayo Clinic等顶级医院的精准诊断,减少误诊率
基因组处理库6年加速基因测序数据的比对、变异检测,支持全基因组分析(WGS)与23andMe、Illumina合作,将基因组分析时间从“数天”缩短至“数小时”,推动精准医疗
稀疏求解器(Co-op)4年解决工程优化问题(如结构力学、流体力学),打破“旅行商问题”(寻找最优路径)的计算瓶颈波音用于飞机机翼设计优化,福特用于供应链路径规划,计算效率提升100倍
cuQuantum3年连接GPU与量子处理器(QPU),优化量子态模拟、量子纠错的计算效率与IBM、Quantinuum等量子企业合作,支撑量子-经典混合计算

演讲中特别展示了cuDAMANI模拟库的效果:通过数学模型实时生成“无动画、无艺术渲染”的物理场景--包括机器人组装GB 300芯片模块、自动驾驶汽车在暴雨中识别障碍物、工厂流水线的物料运输,所有场景均基于物理定律(如重力、摩擦力)计算,体现“计算机科学与数学的结合”。黄仁勋指出:“这不是特效,而是真实的物理仿真,可直接用于工厂预演、机器人训练,无需搭建物理原型。”

三、重点领域突破:产品、技术细节与合作伙伴

1. 6G通信:重构美国电信技术主导权(联合诺基亚)

(1)背景:美国通信产业的“技术焦虑”

当前全球无线通信技术(如5G基站、芯片)多基于欧洲(爱立信、诺基亚)或亚洲(华为、三星)标准,美国本土电信基础设施面临“核心技术依赖国外”的问题,且6G作为“万物互联的基础”(支持空天地一体化、通感一体),主导权争夺关乎国家安全与产业竞争力。

(2)核心产品:NVIDIA Arc(Aerial Radio Network Computer)

Arc是全球首个“为6G设计的软件定义无线AI计算机”,硬件与软件深度协同:

  • 硬件架构
    • 处理器:Grace CPU(专为低功耗、高并发设计,适合基站边缘计算)+ Blackwell GPU(提供AI算力,实时处理无线信号);
    • 网络芯片:ConnectX-8(支持100Gbps以太网,低延迟传输无线数据);
    • 集成方式:采用“芯片-晶圆-基板”(CoWoS)先进封装,体积仅为传统基站计算单元的1/3,可直接嵌入现有基站。
  • 软件核心:cuDX Aerial库
    • 功能1:AI for RAN(AI优化无线接入网)--通过强化学习实时调整“波束成形”(无线信号的方向与强度),结合环境因素(天气、用户移动速度、周边基站负载)优化频谱效率,减少1.5%-2%的全球电力消耗(当前无线通信占全球电力的1.5%-2%);
    • 功能2:AI on RAN(AI部署于无线接入网)--在基站部署“边缘云”,将云计算能力延伸至无数据中心的区域(如农村、工厂车间),支持工业机器人实时联网、自动驾驶汽车低延迟通信(延迟<1ms),相当于“在电信网络上重建AWS级云服务”。

(3)合作落地:与诺基亚的“强强联合”

诺基亚是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商,拥有7000项5G核心专利,全球超30%的5G基站由其提供。双方合作的核心价值的:

  • 兼容性:Arc可直接升级诺基亚现有数百万个5G基站,无需更换硬件,降低运营商升级成本;
  • 标准主导:共同推动“6G=AI+软件定义”的技术标准,力争让美国重新成为6G标准的核心制定者;
  • 商业化时间表:2026年启动Arc的小规模部署,2028年实现全球6G基站的规模化落地。

2. 量子计算:NVLink架构连接“量子-经典”混合计算

(1)量子计算的核心痛点:量子比特的“脆弱性”

1981年,物理学家理查德·费曼(Richard Feynman)提出“量子计算机可直接模拟自然”(因自然本质是量子态),但40年来面临两大难题:

  • 量子比特(Qubit)失相干:量子比特基于微观粒子(如超导电路、离子)构建,易受温度、振动、电磁干扰影响,“稳定时间仅数百次操作”,而解决有意义的科学问题(如材料研发、药物设计)需“数万亿次操作”;
  • 量子纠错需求:需用“10-数百个物理量子比特”支撑“1个逻辑量子比特”(通过冗余设计检测并修正错误),导致量子计算机的“实际算力”远低于理论值,且需大量经典计算资源(CPU/GPU)处理纠错数据。

(2)NVIDIA的解决方案:NVLink量子互联架构

NVLink是“连接量子处理器(QPU)与GPU的专用互联技术”,解决“量子-经典数据传输慢、协同难”的问题:

  • 技术参数:每秒可传输TB级数据,传输延迟<1微秒,满足量子纠错“实时反馈”的需求(量子比特错误需在微秒级时间内修正,否则会扩散);
  • 功能覆盖
  1. 量子纠错:GPU实时读取量子比特的“错误信号”(通过辅助量子比特),计算错误位置并反馈给QPU,完成修正;
  2. 混合仿真:GPU模拟“量子态演化”,辅助QPU验证算法(如量子化学模拟),减少QPU的物理损耗;
  3. 规模扩展:支持“从当前数百个量子比特到未来数十万量子比特”的扩展,无需重构互联架构。

(3)生态合作:17家量子企业+8家DOE实验室

  • 量子企业:IBM Quantum、Quantinuum、Rigetti等17家全球顶级量子公司采用NVLink,将其作为“量子-经典协同”的标准互联技术;
  • 美国能源部(DOE)实验室:伯克利、Brookhaven、费米(芝加哥)、林肯、洛斯阿拉莫斯、橡树岭、太平洋西北、圣地亚哥LANL等8家实验室,将NVLink用于“量子科学研究”(如模拟核聚变、新型电池材料);
  • 额外合作:DOE与NVIDIA联合建造7台AI超级计算机,将量子计算与AI结合,推动“量子辅助科学发现”,确保美国在量子领域的领先地位。

3. AI:从“聊天机器人”到“100万亿美元经济的引擎”

黄仁勋打破“AI=ChatGPT”的片面认知,从“计算栈重构、生产力本质、AI工厂、商业成果”四个维度,全面解读AI的价值:

(1)AI重构计算栈:从“手工编码”到“数据驱动”

传统计算栈以“CPU+操作系统(Windows/Linux)+工具软件(Excel/Word)”为核心,而AI计算栈完全革新,每一层均为“AI优化”:

计算栈层级传统计算(CPU为核心)AI计算(GPU为核心)
底层支撑普通电力供应,无需大规模能源配套高功率电力(AI工厂需千兆瓦级供电),依赖美国“亲能源政策”(特朗普政府推动的能源开发计划)
硬件核心CPU(串行计算,核心数数十个)GPU集群(并行计算,Blackwell GPU含数千个核心)+AI超级计算机(如GB 200)
核心计算单位数据(字节/字符)Token(可将文本、图像、视频、3D、化学分子、蛋白质、细胞等“结构化信息”转化为数值)
软件逻辑手工编码(开发者编写每一行指令)数据训练(AI通过海量数据学习规律,生成模型)+推理(模型实时处理Token,输出结果)
上层应用工具软件(用户主动操作,如用Excel做表格)AI应用(AI主动完成工作,如用Cursor生成代码、用AI机器人做手术)

黄仁勋特别强调Token的“通用性”:“Token是AI的‘语言’,只要能被Token化的事物,AI就能学习其规律--Token化蛋白质,AI可设计新药;Token化机器人运动,AI可训练机器人操作;Token化工厂流程,AI可优化生产效率。”

(2)AI的生产力本质:从“工具”到“工作者”

  • 传统工具软件(Excel/Word):用户需主动操作(如用Excel计算数据),属于“被动工具”,全球工具软件市场规模约1万亿美元
  • AI:可“主动使用工具、完成工作”,属于“主动工作者”,例如:
  • Perplexity AI:用浏览器自动搜索信息、预订机票、购物,无需用户手动操作;
  • NVIDIA Cursor:AI代码助手,每个软件工程师使用后“ productivity提升3倍以上”,Cursor通过“调用VS Code工具”生成代码、调试错误;
  • AI chauffeur(自动驾驶):用汽车作为“工具”,自动完成驾驶、避障、导航,无需人类干预;
  • 经济价值:AI可赋能“100万亿美元规模的全球实体经济”(如制造、医疗、交通、能源),解决“劳动力短缺”问题(美国当前面临数百万劳动力缺口),推动经济增长。

(3)AI工厂:应对“双指数需求”的基础设施

AI面临“两大指数级增长需求”,传统数据中心无法满足,因此NVIDIA提出“AI工厂”概念:

  • 双指数需求:
  1. 模型算力需求指数增长:AI的三个阶段(预训练→后训练→思考)均需巨量计算--预训练(学习通用知识,如学习所有人类文本)需百亿级参数,后训练(学习专业技能,如数学解题、代码编写)需千亿级参数,思考(实时推理,如回答用户问题、控制机器人)需万亿级Token处理;
  2. 用户使用量指数增长:模型越智能,用户使用越多(如ChatGPT日活用户数亿),进一步推高算力需求;
  • AI工厂的定义:与传统数据中心“通用于存储/办公/游戏”不同,AI工厂“专为生成高价值Token设计”,需满足三个核心指标:
  1. 高速度:Token生成速率快,确保AI响应延迟低(如用户提问后,AI毫秒级回复);
  2. 低成本:Token生成成本低,通过“极致协同设计”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(TCO);
  3. 高可靠性:24/7不间断运行,支撑全球用户使用。

(4)极致协同设计:实现“10倍性能+10倍成本降低”

为满足AI工厂需求,NVIDIA采用“从芯片到系统、软件、模型的全栈协同设计”,核心产品为Blackwell平台

  • 硬件协同:Blackwell GPU采用“CoWoS先进封装”,将32个GPU芯片与128个HBM内存堆叠(HBM内存带宽是传统内存的10倍),构建“GB 300超级芯片”;
  • 互联协同:发明NVLink 72技术,将72个GB 300超级芯片连接为“单台巨型GPU”,全互联带宽达130TB/s(相当于全球互联网峰值流量),确保GPU间数据传输无瓶颈;
  • 软件协同:CUDA库与AI模型深度适配(如Megatron Core优化LLM推理),减少“算力浪费”;
  • 性能与成本验证:第三方机构Semis Analysis测试显示,Blackwell平台的Grace Blackwell GPU
  1. 性能:单GPU性能是行业第二(NVIDIA H200)的10倍,可将千亿参数模型的推理延迟从“秒级”降至“毫秒级”;
  2. 成本:Token生成成本是H200的1/10,成为“全球最低成本Token生成平台”,支撑AI工厂的商业化。

(5)商业成果:Blackwell的爆发式增长

  • 订单规模:截至2025年10月,Blackwell及下一代Ruben平台的累计订单达5000亿美元(不含中国市场),是上一代Hopper平台全生命周期销量(400万GPU)的5倍;
  • 产能与制造:Blackwell实现“美国全流程制造”:
  1. 亚利桑那州:生产硅晶圆,完成200亿晶体管的光刻与蚀刻;
  2. 印第安纳州:组装HBM内存堆叠(12层HBM内存,带宽1024GB/s);
  3. 德克萨斯州:完成GB 300超级芯片的封装(32个Blackwell芯片+128个HBM堆叠)与整机组装;
  • 发货数据:2025年已发货600万个Blackwell模块(每个模块含2个GPU),剩余订单将在2025年第四季度至2026年完成交付,供应链合作伙伴(TSMC、三星、Foxconn等)全力保障产能。
    原创文章,更多科技、AI提示词使用技巧等内容请使用微信橙市播客小程序
    原文链接:https://csbk.dcsnet.cn/archives/739.html

    4. 物理AI与机器人:从“数字孪生”到“实体智能”

    物理AI是“理解物理世界规律(力学、因果性、 permanence)的AI”,需“训练-仿真-操作”三大计算机协同,落地于机器人、自动驾驶、工业制造等场景:

(1)物理AI的三大计算机

计算机类型核心产品功能用途应用场景
训练计算机Grace Blackwell NVLink 72训练物理AI模型,学习物理规律(如重力、摩擦力、机器人运动学)训练“机器人操作模型”“自动驾驶感知模型”
仿真计算机Omniverse计算机(含Isaac Sim、Newton模拟器)构建“数字孪生”(虚拟的工厂、机器人、手术场景),让AI在虚拟环境中“试错学习”,无需物理原型Foxconn德州工厂的数字孪生、Disney Blue机器人的仿真训练
操作计算机Jetson Thor(机器人专用计算平台)实时控制实体设备,处理传感器数据(摄像头、雷达、LiDAR),执行AI决策自动驾驶汽车、工业机器人、人形机器人、手术机器人

(2)关键合作伙伴与应用案例

  • 工业制造:Foxconn德州机器人工厂

    • 数字孪生设计:用Siemens数字孪生工具(基于Omniverse)构建虚拟工厂,验证机械、电气、管道系统的兼容性,优化生产线布局(如减少物料运输距离);
    • 机器人训练:在Isaac Sim中训练机器人,模拟“组装GB 300芯片托盘”“安装母线”等操作,优化机器人运动路径,避免物理碰撞;
    • 实时监控:用Omniverse Vision(基于Metropolis AI框架)监控工厂,AI agents实时检测“机器人异常、工人安全违规、产品质量缺陷”,并预警工程师;
    • 员工培训:AI教练(基于Cosmos框架)通过交互方式,快速培训新员工掌握机器人操作,缩短培训周期从“数月”至“数天”。
  • 人形机器人:Figure、Agility、Disney

    • Figure:成立3.5年,估值近400亿美元,与NVIDIA合作“训练+仿真+操作”全流程--用Grace Blackwell训练机器人“抓取物体、行走”,用Omniverse仿真“复杂环境(如仓库货架)”,用Jetson Thor控制实体机器人;
    • Agility:专注仓储机器人,与NVIDIA合作优化“机器人机动性”,使其能在狭窄通道中快速移动,提升仓储效率;
    • Disney Blue:迪士尼与NVIDIA联合研发“Newton模拟器”,让机器人在虚拟环境中学习“物理交互”(如握手、递物品),仿真效果“非动画,纯物理计算”,机器人动作自然、无卡顿,黄仁勋调侃:“所有人都想要一个Blue机器人。”
  • 自动驾驶:Drive Hyperion平台+Uber合作

    • Drive Hyperion:NVIDIA推出的“自动驾驶硬件+软件平台”,核心配置包括:
  1. 传感器:12个环视摄像头、8个雷达、4个LiDAR(激光雷达),实现“360度无死角感知”,冗余设计确保“单一传感器故障时,系统仍安全运行”;
  2. 计算硬件:Orin GPU(用于实时感知)+Blackwell GPU(用于AI决策),延迟<10ms;
  3. 软件:Drive OS(自动驾驶专用操作系统)+Drive AI(感知、规划、控制算法);
  • 车企合作:已适配Lucid、奔驰、Stellantis等车企,车企可直接基于Hyperion打造“Robo Taxi(自动驾驶出租车)”,无需重复研发;

  • Uber合作:Uber与NVIDIA联合构建“全球Robo Taxi网络”,未来用户可通过Uber App呼叫“Hyperion驱动的自动驾驶汽车”,预计2027年实现规模化落地,覆盖全球主要城市。

  • 医疗机器人:强生手术机器人

    • 合作内容:强生与NVIDIA合作“手术机器人的训练与控制”--用Omniverse构建“虚拟手术室”,让AI学习“微创手术操作”(如腹腔镜手术),用Jetson Thor控制机器人“高精度操作”(误差<0.1mm);
    • 突破点:实现“完全无创手术”,无需切开皮肤,通过机器人导管完成治疗,减少患者恢复时间从“数周”至“数天”。

4. 开源模型与企业生态:美国引领开源AI

黄仁勋强调:“美国需同时引领‘专有AI(如ChatGPT)’与‘开源AI’,开源AI是初创企业的生命线,也是科技生态繁荣的关键。”NVIDIA在开源领域的布局如下:

(1)开源模型成果

  • 行业地位:全球最大的开源AI模型贡献者,23个模型位列“行业性能榜单第一”,覆盖语言、物理AI、机器人、生物学四大领域;
  • 具体模型:
  • 语言模型:NVIDIA NeMo(支持多语言对话、文本生成,下载量超1000万次);
  • 物理AI模型:NVIDIA PhysX(模拟物理运动,用于机器人、游戏,下载量超500万次);
  • 机器人模型:NVIDIA Isaac Gym(机器人训练环境,下载量超300万次);
  • 生物学模型:NVIDIA BioNeMo(蛋白质结构预测、药物设计,下载量超200万次);
  • 价值:开源模型允许开发者“修改代码、嵌入行业数据”,例如医疗企业可基于NeMo修改“医疗术语模型”,制造企业可基于Isaac Gym训练“特定场景的机器人”。

(2)企业生态协同

NVIDIA通过“GPU+CUDA+开源模型”,与全球云厂商、企业软件商、安全厂商深度合作,确保“AI技术无缝落地全行业”:

  • 云厂商合作:AWS(CEO Matt)、谷歌云(CEO Thomas)、微软Azure(CEO Satya)、甲骨文(CEO Clay)均在其云平台集成“NVIDIA GPU+CUDA+开源模型”,用户可“一键调用”AI算力,无需自建基础设施;
  • 企业软件合作:
  • SAP(全球80%的 commerce依赖其系统):与NVIDIA合作整合“cuDE Ex Nemo”库,让AI优化“供应链预测、客户关系管理”;
  • ServiceNow(全球85%的企业流程依赖其系统):与NVIDIA合作打造“AI workflow”,让AI自动处理“员工报销、IT故障报修”;
  • Synopsys/Cadence(半导体EDA工具商):与NVIDIA合作加速“芯片设计”,用AI优化“电路布局、时序分析”,缩短芯片研发周期;
  • 安全合作:与CrowdStrike(全球顶级 cybersecurity厂商)联合打造“光速AI安全系统”--云端AI agents实时分析全球威胁数据,边缘端AI agents(部署于企业服务器、终端)实时检测“恶意软件、网络攻击”,响应时间<1秒,比传统安全系统快100倍;
  • 政府与企业决策合作:与Palantir(数据处理厂商)合作优化“数据处理速度”--Palantir的Ontology平台整合NVIDIA GPU算力,可实时处理“结构化数据(如企业财务报表)+非结构化数据(如卫星图像、政府报告)”,服务美国政府“国家安全决策”(如情报分析)与企业“商业决策”(如市场预测)。

四、总结:双平台转型与美国科技领导力的回归

演讲收尾时,黄仁勋明确当前正处于两大平台转型的叠加期,这是NVIDIA与美国科技增长的核心动力,也是“美国重新成为全球科技主导者”的关键:

1. 双平台转型:加速计算与AI的协同爆发

  • 第一转型:从“通用计算(CPU)”到“加速计算(GPU)”--CUDA生态已覆盖全行业,形成“应用-硬件-开发者”的良性循环,即使无AI,全球云厂商(AWS、谷歌等)也在加速部署GPU,用于“数据处理、科学模拟”;
  • 第二转型:从“手工编码软件”到“AI驱动软件”--AI从“小众技术”变为“全行业生产力工具”,AI工厂、6G、量子计算、机器人成为新增长极,推动经济从“传统增长”转为“AI驱动增长”。

2. 美国制造与创新的回归

  • 本土制造:Blackwell GPU、Arc 6G平台、AI超级计算机均实现“美国全流程制造”(亚利桑那的硅晶圆、印第安纳的HBM、德克萨斯的组装),践行“美国重新工业化”战略,创造数万高端制造岗位;
  • 标准主导:通过6G(与诺基亚合作)、量子计算(与DOE合作)、AI(开源模型引领),美国正重新掌握“核心技术标准”,摆脱“技术外依赖”;
  • 生态协同:NVIDIA与全球数千家合作伙伴(芯片厂商、电信商、车企、医疗企业)形成“美国技术+全球落地”的格局,推动“美国创新惠及全球”。

3. 未来承诺

黄仁勋宣布:“NVIDIA将每年在华盛顿特区举办GTC大会”,持续发布技术突破,推动“美国科技领导力的长期保持”。最后,他以“美国创新精神”收尾:“从晶体管到互联网,美国每一代都引领革命;今天,加速计算与AI的革命,美国仍将引领--因为我们有创新的基因、强大的生态、坚定的制造能力。”



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

打赏
KDA 模块驱动,Kimi Linear 实现 1M token 解码快 6 倍 + 75% KV 缓存节省
上一篇
赛博风推特社交名片 3D 制作全教程:用 AI 打造未来感玻璃 ID
下一篇
生成中...
点赞是美意,赞赏是鼓励